WEFV2626EFCEYYYB15VEF

 

內容簡介

教育工作者必讀!二十世紀英國教育哲學大師經典著作
在這實用功效至上的年代,我們該如何重溫教育的本質?
知識,曾是人類理解經驗的複雜方式
學習,更是你我培育寬廣視野的途徑
唯有找到教育的內在價值,才能跳脫工具性思考、厚實人生價值。

  凡接觸過教育學門,必定讀過皮德思,他是奠基二十世紀英國教育哲學基礎的知名功臣。皮德思在1960年代運用概念分析方法賦予了教育哲學新生,替芸芸學子們指引了一條更為深遠、更能持續追求的學習途徑,引領時代風騷。其著作《倫理學與教育》是教育學經典文本,不但廣為流傳,書中提出的教育三大規準:「合價值性」、「合認知性」、「合自願性」更被奉為圭臬至今。

  《倫理學與教育》一書涵蓋三大部份: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倫理學基礎、教育與社會控制;共十一章,自教育的最根基開始,細述其規準、理論,談論學生應在何種性質的教育環境下學習、教師與學生間權威與服從的關係,此外,他強調學校應當做為民主的機構、體現民主的價值,更將抽象的哲學精神帶入教育現場,對後世教育界的架構和精神皆有深遠的影響。

  培養有意願且對具公共事務知識的下一代至關重要,皮德思在工商社會以專業至上、逐漸失落舊有教育精神之時,將二千年來西方博雅教育的傳統,帶入民主化的氛圍中,體現了它的現代價值。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皮德思(R. S. Peters)


  生於1919年,英國人。1938年進入牛津大學主修古典文學。畢業後擔任講師,活躍於成人教育界,後來成為教育研究院哲學講座教授;1956年4月開始在英國廣播公司開辦演講節目;1962年任倫大教育研究所教育哲學講座教授。1964年擔任教育哲學會主席,認為教育哲學應建立在哲學家與教育學家的互助合作上,所以常邀請哲學家們共襄盛舉。1983年退休後,倫敦大學特別授予名譽教授的榮銜,他最大的貢獻就是使教育哲學在教育及哲學領域皆受到認同。

譯者簡介

簡成熙


  1964年生於臺灣苗栗,祖籍四川省江北縣(今重慶市),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系學碩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哲學博士,曾任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教授兼教務長。

  主要研究領域是教育哲學,兼及品德教育、公民教育與性別教育。近年致力於文化研究中的電影教育推廣。多次獲國科會成果獎助,著有《理性、分析、教育人》、《教育哲學:理念、專題與實務》、《教育哲學專論:當分析哲學遇上女性主義》、《電影與人生》等書。譯有J. F. Soltis之《教育概念分析導論》、J. Maritain之《十字路口的教育》等教育經典。

目錄

譯序

導讀
壹、緒論
貳、皮德思其人學術事功
參、皮德思教育學說的時代背景
肆、皮德思教育的概念
伍、教育、倫理之證成──先驗式論證
陸、教育與社會控制──權威、懲罰與民主
結語

參考書目
附錄一 皮德思年表及學術事功

自序

導言

第一篇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規準

第一章 教育的規準
第一節 教育的概念
第二節 教育的規範面
第三節 教育的認知面
第四節 教育歷程的標準
第五節 「教育」與「博雅教育」
第一章譯注

第二章 教育即引領入門
導言
第一節 心靈的發展
第二節 教育內容的學科整合性
第三節 教育的個別化強調
第四節 教育和人際關係
第五節 教育和動機
第二章譯注

第一篇附錄 「教育」之概念應用於當代英國之學制
導言
第一節 大學
第二節 技術學院與技術專科學校
第三節 教育學院
第四節 中小學
第五節 非正式教育
第一篇附錄譯注

第二篇 教育的倫理學基礎 古典證成理論

第三章 古典證成理論
導言
第一節 倫理學與教師
第二節 自然主義
第三節 直覺主義
第四節 情緒主義
第五節 邁向一積極的證成理論
第三章譯注

第四章 平等
導言
第一節 平等的考量
第二節 平等原則的證成
第三節 平等原則的應用
第四節 教育中的平等
第五節 社會不平等
結語
第四章譯注

第五章 合價值性活動
導言
第一節 願望的證成
第二節 快樂和痛苦
第三節 活動及其證成
第四節 課程活動舉隅
第五章譯注

第六章 益趣的考量
導言
第一節 益趣的概念
第二節 證成的問題
第三節 基本規則
第四節 實際活動
第六章譯注

第七章 自由
導言
第一節 自由原則的證成
第二節 自由原則的具體實行
第三節 自由的弔詭
第四節 形式與實質的自由
第五節 教育的自由
第七章譯注

第八章 尊重人、博愛與人的概念
導言
第一節 尊重人
第二節 「博愛」的影響
第三節 教育和人的概念
第四節 對人類價值中立的可能性
第八章譯注

第三篇 教育與社會控制

第九章 權威與教育
導言
第一節 「權威」的概念
第二節 形式權威和實質權威
第三節 權威的證成
第四節 教師們的正式權威
第五節 教師的實際權威
第九章譯注

第十章 懲罰與紀律
導言
第一節 「懲罰」的意義
第二節 懲罰的證成
第三節 懲罰的形式
第四節 特定犯行的懲罰
第十章譯注

第十一章 民主與教育
導言
第一節 「民主」的意義
第二節 民主論者的預設
第三節 制度的與心理的需求
第四節 民主的證成
第五節 教育中的民主
第十一章譯注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自序

  作者撰寫本書希望達成兩項功能。其一是為倫理學、社會哲學領域中的教育哲學提供上手的導論性教科書;其二是也期望能為教育和倫理學理論提供一家之言。作者希望能同時吸引教師們和哲學系學生的興趣。

  本書撰寫旨趣的特性也必然會招致其所欲吸引的兩類型讀者的批評。對實務型的中小學老師而言,他們會抱怨這本書過於抽象,沒能觀照教育現場中的具體問題。但對哲學系的學生而言,他們也會抱怨許多哲學觀點的論證不夠仔細。作者對第一類型讀者批評的回應是本書在盡可能具體之餘,並未放棄初衷即自許為哲學作品。讀者期待要夠具體或能為實際問題提供答案,是誤解了哲學探索的功能,也未諳哲學對教育理論貢獻之所在。對第二類型讀者的批評而言,作者承認對一些哲學議題的處理的確簡化,這是本書的特性使然,但作者衷心期待本書不致淪為膚淺。易言之,許多更進一步的哲學立場與相關議題,在其他純為哲學系學生所出版的刊物上,都有更詳細的說明。投身於政治哲學或教育哲學等領域的學者,其所處理的議題本來就與實務息息相關(immersed in matter),要學會處理實務議題所遭受的批評,這也是該領域學者必須承擔的職業風險。假如太在意這種批評,使得其學術著作無法讓一般人理解,那政治理論或教育理論就無法自拔於長久以來的晦澀不明(an undifferentiated mush)。如此一來,政治哲學和教育哲學對政治和教育理論就無法提供預期的貢獻。

  成書過於倉促是本書可能遭受之最大的批評。作者原擬用五年來撰述,實際上三年草成。書中的許多觀點都是邊寫邊形成,新的觀點仍有待後續更進一步來呈現。許多書中探討的領域並無前例,作者內心悸動不已,這也是儘管本書未臻成熟,卻先行出版的原因之一。作者期待本書能夠對他人發揮些許路標功能,能為他人擘畫一個教育哲學學科的輪廓,使後繼者能以更從容、更翔實的方法探索教育哲學。教育哲學發展中重要的事物莫過於要有人指出教育哲學到底是什麼以及提供一個明確的架構,讓學子得以訓練其批評的心能。教育哲學的發展不如人意,吾人實不能延宕相關著作之出版。假如一些哲學家願意在正確的方向上開墾拓荒,教育哲學才會發展成為一門嚴謹的研究學門。

  哲學本質上是一共同合作的事業,有賴三五好友運用共同的語言相互切磋,彼此和而不同、善意提點,才會進步。在此種探究情境中,有時很難將某種論點精確歸功於出自何人的提點,但我要在此特別感謝班恩,我曾與他共事五年,合力完成《社會原則與民主國家》(Social Principles and the Democratic State)一書。本書第三篇的許多觀念,主要得力於與班恩共事五年期間的討論。班恩新任職國立澳大利亞大學,他仍不吝對本書第二篇給予評論意見。

  本書的其他觀點,特別是倫理學及心靈哲學方面,可回溯到我在伯貝克學院服務時的寧靜時光,與邵(Ruth Saw),漢姆林(David Hamlyn),葛利菲斯(A. Phillips Griffiths)等同事的互動。我要特別感謝Griffiths對本書第二篇「先驗式論證」的深入修正。我們二人對倫理議題又持續了多年,並在《心靈》(Mind)期刊上發表相關的論文〈謹慎的自主性〉(The Autonomy of Prudence),是本書第五章論「合價值性活動」極致探討的取法來源。葛利菲斯教授目前服務於華威克(Warwick)大學,也對本書第二篇提供翔實的評論。漢姆林教授則對本書第八章「尊重人」提供了許多卓見,該章也是我在撰寫時最感棘手的章節。

  許多嚴謹的教育議題,我得力於赫斯特(Paul Hirst),他甫擔任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教育學教授,也是我過去三年在倫敦大學教育學院(University of London Institute of Education)的同事。本書第一篇的許多議題,也是與赫斯特共事時相互問學的成果。我也從倫大教育學院服務的柏恩斯坦(Basil Bernstein)那兒學到及相互討論了許多社會學的議題,承蒙他替本書第九章提供翔實的評論。我也要感謝倫大教育學院院長(Director)艾文(Lionel Elvin)評論第四章。此外,我也要在此向哈佛教育研究院(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的謝富樂教授對本書第一篇草創之時提供之評論,申致謝忱。

  我也要對國王學院的畢爾斯(A. C. F. Beals)教授、倫大教育學院研究院院長(Dean)尼布列特(W. R. Niblett)教授及倫大教育學院前教育哲學講座雷德(L. A. Reid)教授,盡表謝意。雷德在全書付梓前,針對全書手稿又作了一完整的評論。作者前面已提及,本書是在寫作的過程中逐步成形,對作者而言,固然倍感興奮,但可能苦了文書處理的同仁,我最後要感謝我的祕書Stella Worsfold,她的耐心、幽默與精準,完成了這份並不討好的工作。

導論

  皮德思(R. S. Peters, 1919-2011)是20世紀二次大戰後英國教育哲學的開山大師,受當時分析哲學盛行的影響,提倡以「概念分析」(conceptual analysis)的方法,在倫敦大學(下稱倫大)教育學院與一群同僚子弟,共同致力於教育用語的澄清,時人譽為「倫敦路線」(London Line),不僅使教育哲學的學術建構受到英國皇家哲學會的認可,也讓教育哲學成為師資培育機構最核心的科目之一,不遑多讓於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謝富樂(I. Scheffler, 1923-2014),二人共同締造了英美教育分析哲學(analytic philosophy of education)的一片天,廣泛影響全世界。不過,在1980年代以後,無論是在方法論上,或是在教育概念上,英美教育分析哲學也飽受來自女性主義、後現代主義、後結構主義、多元文化主義等教育學者的批評。千禧年之後,倫敦路線自皮德思以降之教育理念,雖然其第一代弟子不斷推陳出新,卻似乎欲振乏力,且幾位傑出第一代弟子也陸續凋零,如狄阿典(R. F. Dearden)及麥克羅荷林(T. H. McLaughlin, 1949-2006)等。當年引領風騷的歲月不再,令人唏噓不已。就在皮德思辭世前,他當年一手創辦的刊物《教育哲學期刊》(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有一份紀念專號,後由Cuypers與Martin(2011)合編出版成專書。稍早之前,第一代弟子戴根哈德(M. A. B. Degenhardt)在SAGE《教育哲學手冊》中,即曾緬懷即將消逝的哲人皮德思(Degenhardt, 2010),讓我們在習慣後現代紛擾、解構、去中心化、邊緣游擊的陣地氛圍中,還能夠重新領略這位當年革命色彩濃厚又深具古雅風格的哲學家。若說1960年代是「見山是山」的開山時期,到1990年代接近人去政息的「見山不是山」,乃至2010年後的餘韻繚繞,倫敦路線分析的教育哲學典範能否反璞歸真「見山還是山」,恐怕不只是學者們單純舞文弄墨式的學術操演,更應是我們所有關心教育者對所處時代的深層思考了。美麗、哀愁與淡定,應是皮德思與倫敦路線五十年來的寫照。

  《倫理學與教育》是皮德思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筆者在本導論中,擬大致按照原書架構,予以鋪陳。首先,不能免俗的先介紹皮德思的生平大要,歐陽教(1988)、林逢祺(1992)、洪仁進(1998)的大作都提供了方便的法門。在第參節,筆者就個人的體會,列出皮德思學說時代背景的三個重點,一則協助讀者掌握時代背景,再者,也先聚焦於皮德思教育的基本立場,希能有助於讀者快速掌握皮德思學思大要。在第肆節中,則交代《倫理學與教育》一、二章〈教育的規準〉及〈教育即引領入門〉,這是皮氏最核心的教育概念。《倫理學與教育》第二篇「教育的倫理學基礎」,則見諸第伍節的討論,我僅列出皮氏最鮮明,也最引起批評的地方,即皮氏企圖證成各種程序原則如平等、自由、考量益趣(interest),尊重人等的法寶─先驗式論證(transcendental argument)。第陸節則鋪陳社會哲學中,皮氏所關心的「社會控制」一權威、懲罰、民主等概念。皮氏之著成於1966年,羅爾斯(J. Rawls)的《正義論》尚未問世。讀者以今天所累積的社會或政治哲學來審視皮德思,可能覺得過於素樸、了無新意。筆者仍然期待年輕的讀者能以一種「同情理解」的立場,來回味前賢的哲思。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進入皮德思的教育哲學之旅。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49837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488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本書分類:> > >

內容連載

一、技術學院與技術專科學校

大學的本質在於不具利益地追求各種形式的真理,並引領他人共同追尋。雖然當代的英國已倍受壓力而朝向在大學中融入教育之概念。不過,英倫的大學卻致力於儘量不損害大學原有的本質。其關鍵問題是重點要置於研究與教學之上。
 
當代另外一個要求則是大學不在於其教育性,根據波頓爵士(Lord Bowden)的觀點,也不是要回復大學傳統上以學習為中心,追尋真理之本質性功能。而是取法類似美國之「酪農學院」(Cow-College),以形成「知識工業」(knowledge industry)之中心,大學應像麻省理工學院(MIT)及加州理工學院(Caltec),為社會的實際問題之解決,提供學理的依據。
 
很少人會質疑這些技術學院的價值,但是大可不必把它視為大學之典範,現在許多以「技術學院」(Institute of Technology)為名的學校即以此為號召。事實上,在英國已有許多大學整合了大型的技術學院。像伊薩克斯與蘭開斯特大學等。而一般「高級技術學院」(Colleges of Advanced Technology)也都被授予大學之相同地位,如種種學位授予的權利。無論稱它為「大學」,或是「技術學院」,端賴其追尋實際應用知識的程度。
 
這種機構是否是教育的機構仍有相當的爭議,因為它們重視實際需求,但並不如波頓爵士所稱的不關注教育。以麻省理工學院為例,頗自豪其人文學院,哲學與物理學齊名。所有學生必須花費五分之一的時間在人文學科上。這鼓舞了同學去追尋基礎原理,以別於純技術的技能之知。〈羅賓斯報告書〉特別強調此優點,報告書說:「健全的高等教育的鮮明特徵是,即使它重視實際技術,學校將技術知識置於一通識性的基礎,更可以運用在許多問題上──從多中擇一,從特殊中尋得通性。」這也意味者「全人」之發展,涉及「教育」中通觀的認知力。當然,如何在技術的脈絡下達成全人之功能仍是一個爭議的問題。在新大學中,要如何充實學生更廣博的素養,有三種看法。第一種是鼓舞學生或多或少發展一種不同於技術關注的人生觀,開設各種文學、歷史、哲學等課程,供學生選習。
 

 

 

 

早上起床,得立馬拿起床頭的杯子喝一杯水。 上班的路上,在便利店挑選一瓶富氧水,開始元氣滿滿的一天。 睡前,突然想到今天才喝了六杯水,噌地從床上坐起來,趕緊再補上兩杯。 對於一部分人來說,喝完這些,才是完整的一天。 「早起空腹一杯水、每天八杯水,是必須完成的健康任務。除此之外,每天的蜂蜜檸檬水不能少,排毒又養顏。人體是偏酸性的,所以喝鹼性水會更加健康。」 關於水,你要滿足這麼多的要求。但這些做法都是正確的嗎? 其實,很多關於水的傳言不過是一場騙局,三言兩語只為忽悠你奉上更多錢財。 1 弱鹼性的水 不過是一場騙局 人們常聽到的話:「飲用弱鹼性水更利於身體健康。」 在化學上,酸鹼性通常以pH值來表示:大於7為鹼性,小於7則為酸性。 人體的正常pH值通常在7.35~7.45間。 這奠定了「弱鹼水對身體有益」的騙局理論基礎。 所謂的「專家」們提出:「人的體質有酸性鹼性之分,酸性體質會引發各種疾病,甚至癌癥。糾正偏酸的體質,就能治癒疾病、維持健康。」 事實上,這只是一場徹頭徹尾的謊言。 首先,在醫學上並無酸性/鹼性體質這種稱呼,正常人的PH值不會低於7.35。順便說一句,生兒生女同樣與此無關,別再被誤導了。 回到正題,2018年11月2日,美國「人體酸鹼體質理論」之父羅伯特·歐·楊被法庭判處賠償1.05億美元,並當庭承認:「酸鹼體質理論」只是個謊言。 ... 左一為羅伯特·歐·楊 / youtube 在這之前,他曾經出版了《pH值奇蹟:平衡飲食,恢復健康》的科普書籍,賣出超百萬本,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一度風靡全球。 書中他大肆宣揚酸鹼體質理論,並傳授養生秘訣。 他獨創的鹼性療法(在靜脈注射藥物中添加鹼性小蘇打),號稱可以治癒癌癥,卻最終導致患者病情惡化,。 人體的酸鹼性遠比想像中穩定,並不會輕易被改變。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王琦指出:人的體質不能簡單地分為酸性或鹼性,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 「食物有酸鹼性的區分,但無論食用酸性還是鹼性食物,人體內存在緩衝系統,可以自動調節,使之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所謂的酸性體質造成多種疾病,甚至誘發癌癥等說法,都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也就是說,人體的酸鹼性不是簡簡單單靠喝水就能改變的。並且,「酸性體質致癌」的說法也完全沒有科學依據。 2 檸檬水、蜂蜜水 不抗癌也不通便 添加了各種東西的水並沒有養生美容的奇效。 我們在生活中接觸了很多神奇的水:比如檸檬水、蜂蜜水、果汁等,傳言裡這些水能養身美容,減肥抗癌,具有多種神奇的功效。 這其實誇大了。 檸檬水美白功效微乎其微。 100克檸檬中只含有22毫克的維C,泡成水後,維C含量就更少了。 檸檬水抗癌同樣是謊言。 檸檬水呈鹼性,但改變人體酸鹼性的說法上面已經做過說明,所以抗癌不成立。 檸檬中含有多種抗氧化物質,但這些物質的抗癌實驗目前對人體有效與否尚無定論,更別提量的微乎其微。 綜上來看,檸檬水僅僅是一款飲品。 另外一款同樣被捧上天的著名飲料「蜂蜜水」也是被過度神化了。 雖然會讓你失望,但不得不說的是:媽媽天天催著你喝蜂蜜水排毒減肥,沒什麼用。 蜂蜜的主要成分是糖,其中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占65%~80%。喝多了不減重還會增肥。 不少人認為的喝蜂蜜水潤腸通便。但治便秘功效也是因為攝入過量果糖導致腸道滲透壓改變,造成腸道水分增加。這種方式並不健康。 比檸檬水和蜂蜜水功效還要離奇是排毒抗癌的果汁。 英國知名營養學家RhiannonLambert在接受採訪時說到:「任何關於果汁能排毒的說法都是不正確的,我們天生就被要求用肝臟和腎臟來排毒而非果汁。」 果汁不僅不具有排毒功能,還不能代替水果蔬菜。 以上幾種謠言其實都是同樣的套路,人們總是孜孜不倦地嘗試在水裡添加各種東西來補充營養以求達到在喝水時養生的效果。 但總是事與願違。 3 礦泉水、富氧水 都是被包裝的概念 躲過了酸鹼體質的謠言,富氧水和礦泉水又挖下了另外一個陷阱。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礦泉水、富氧水等添加各種「營養物質」的產品悄悄占據生活。 有一部分人覺得,水在凈化、燒開的過程中,不僅去除了雜質,也去除了人體缺乏的礦物質。 所以在印象中,礦泉水和富氧水會更「有營養」。礦泉水含有其他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而富氧水更是宣稱採用尖端鎖氧技術,使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遠遠大於我們日常所喝到的水。 但問題在於,我們是否能真的能夠通過喝水,來補充和吸收到這些「營養」呢? ... 喝水只是為了補充水分 / 視頻《純凈水真的會溶解體內的微量元素嗎》. 科普中國 一直將添加礦物質元素作為賣點的礦泉水中,實際上微量元素的含量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 科普中國《純凈水真的會溶解體內微量元素嗎?》的視頻中提到,以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鉬來算,我們每天需要喝160噸水才能達到每日所需。 換算成我們家庭日常飲用的19L桶裝水,大概需要喝8480桶才能夠滿足一天所需要的量。 而這,吃上一小把瓜子就可以代替。 ... 各種概念的飲用水 / 視覺中國 至於富氧水這個概念,就直接是一個忽悠人的騙局了。 商家在水中注入氧氣,加壓之後封裝,使得水中氧氣含量變高。但一開封之後,氧氣就會釋放到空氣中,這時候的「富氧水」就已經變成了普通的水。 而且,氧氣通過喝水進入體內也並不會被照數吸收,這種方式並沒有被認可。 因此,試圖通過水來補充營養的行為是不靠譜的,就讓水單純地履行它的職責,為我們提供水分吧。 4 每天強行8杯水 完全沒有必要 八杯水的出處是哪裡? 「8杯規則」出自1945年,在美國食品與營養協會的FredrickJ· Stare,他指出:建議普通人每天補充6-8杯的水分,但這些水分可以來自任何食物或者飲品。 只是在此後傳播中,他觀點中的後半部分被忽略掉,飲水區間也演變成了8杯。 如今橫行的「每天要喝8杯水」論,則是市場營銷手段。 在這口號的持續宣傳下,不少飲料瓶裝水公司的銷量,都實現了逐年增長。 另一個問題來了,8杯水的確切定義到底是什麼?是礦泉水瓶還是小茶杯? ... 小茶杯和大杯子比起來完全是兩個概念 / 視覺中國 美國醫學科學院食物與營養委員會曾給出攝入水分建議:女性91盎司(2.7升)和男性125盎司(3.7升)。以一瓶最常見的500ml礦泉水來做單位,每人每天需水量在6~8瓶。 當然,這裡的「水分」除了每天喝的飲用水之外,還包括從各種蔬果中獲取的水分,所以真正的直接喝水量可以低於上述推薦標準。 上面這些只是參考飲水量,實際情況還需具體到個人習慣、生活活動。 ... 2016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寶塔 / 中國營養學會官方網站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每人每天水攝入在1500-1700毫升之間為宜。 相反,過度飲水還可能加重腎臟負擔,甚至危害生命。 所以,完全沒必要被八杯水限制死。 5 早起喝一杯水 真的不排毒 你一定在各個家庭群里看過這樣的言論。 「人體經過一晚上的睡眠休息之後,晨起第一杯水很重要。人體睡眠時各個部位在排毒,到了早上喝溫開水後,排毒物質以水為載體被排出了體外,這樣促進了腎功能的循壞,是養生的關鍵。」 有助於排毒,於是,就有了早起喝一杯水的說法。 其實,起床要不要喝一杯水,完全取決於你醒來的時候渴不渴,況且身體也沒有那麼多毒素可以排。 那些博噱頭的「毒」,其實只是指人新陳代謝中所產生的廢物而已。 人體身體系統的循環,正常情況下是相對平衡的,即使有波動,也可以通過既有的機制恢復。 ... 超市里琳瑯滿目的礦泉水 / 視覺中國 真要減負,不如先減少「垃圾」攝入。 少喝酒、不要過量攝入鹽分、減少熬夜等等行為才是真的「排毒」,人體又不是抽水馬桶,哪能僅僅靠喝一杯水來將所謂的毒素「沖」出體外。 所謂的淡鹽水論就更不靠譜。中國居民平均攝入鹽分本就普遍超標,再往水裡強行添加,無異於雪上加霜。況且,過量地攝入鹽分,還有可能會導致高血壓、腎病或者骨質疏鬆等疾病。 不僅沒排得了毒,結果還適得其反。 6 「千滾水」、「蒸鍋水」致癌 都是假的 所謂「千滾水」,是指反覆煮沸過的水,同理還有反覆蒸煮饅頭後剩下的「蒸鍋水」。 所以有人認為,經過了反覆蒸煮的水裡,含有大量亞硝酸鹽,會有致癌的風險。這種類似的說法通過社交媒體的擴散,影響了一大批中老年人。 事實上,早有很多人站出來反對這種謠言了。 《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GB/T5750》規定, 生活飲用水中亞硝酸鹽含量不可超過1mg/升,那麼「千滾水」中,亞硝酸鹽的含量有多少呢? 在央視《是真的嗎》節目裡,曾經專門對它進行試驗測定。 結果顯示:自來水中的亞硝酸鹽含量為0.007mg/升,燒1次後為 0.021mg/升,20次為 0.038 mg/升,變化並不明顯。 ... 實驗中亞硝酸鹽含量走勢圖 /《是真的嗎》節目截圖 所以多次燒開後的水,仍遠低於國家生活飲用水1mg/升的標準。 《人民日報》的報導中,也請專家做了關於千滾水的實驗,得出這樣的結論:水加熱次數多,亞硝酸鹽含量會增高,但增幅很小,即使是煮沸20次後的白開水,其中的亞硝酸鹽含量也遠低於國家標準,是安全的。 也就是說,反覆燒開的水,it s OK。 ... 人民日報闢謠/微博@人民日報 7 暴曬之後的瓶裝水沒有毒 一到夏天,微博的許多大V就開始轉發夏季的小貼士,其中往往總是包含一條「不要在車內放置塑料瓶裝飲用水」的忠告,稱暴曬後,瓶子的化學成分可能被釋放出來。 說法看起來似乎有理有據,事實卻並非如此。 北京公眾健康飲用水研究所所長解釋說: 「目前市面上瓶裝水多為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質,這種材料結構穩定,發生化學變化也要在100℃以上,一般來說車內達不到這樣高的溫度。」 ... 記者將曝曬後的水送到專業機構檢測,結果是符合飲用標準的 / 央視《真相報告》節目截圖 因此,曝曬過後的瓶裝水依然是安全的,不會致癌。 不過,由於瓶裝水可能成為凸透鏡聚光,引發火災,為了安全,還是不要放在烈日下。 看到這裡,你大概明白了這些關於水的謠言有多麼離奇不可信。 別擔心隔夜水喝了就得癌,也別妄想一杯水就能拯救健康。

 

 

WEFV2626EFCEYYYB15VEF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AzgD8AJ.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771271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石岡韓男刻髮學生染髮推薦髮廊沙鹿型男剪裁學生染髮推薦髮廊北屯完美的染髮效果上班族染髮推薦髮廊新社自然捲毛燥有漂過修改髮型推薦髮廊
太平洋SOGO附近減齡的燙髮風格推薦髮廊 台灣大道附近自然捲毛燥有漂過修改髮型推薦髮廊專業染髮燙髮髮廊 布丁頭的救星推薦美髮沙龍大甲彎度瀏海專業染髮燙髮髮廊 石岡美式風格的質感男仕理髮推薦髮廊 特殊漂色,台中客製染髮精選推薦烏日日韓髮型專業染髮燙髮髮廊 大甲耳下三公分修剪 特殊漂色,台中客製染髮精選推薦北屯韓系髮型推薦染髮髮廊 豐原傭懶雲朵捲推薦染髮店 歐美感挑染推薦台中染髮推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開箱文百寶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